新聞詳情
張衡地動儀的基本組成
日期:2025-04-17 02:30
瀏覽次數(shù):528
摘要:
地動儀是**漢朝東漢科學家張衡創(chuàng)造的傳世杰作。張衡所處的漢朝東漢時代,地震比較頻繁。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,為了掌握國內地震動態(tài),他經(jīng)過長年研究,終于在陽嘉元年(公元132年)發(fā)明了候風地動儀,這也是世界上的**架地動儀。
張衡地動儀有八個方位,他們分別是東,南,西,北,東南,西南,東北,西北,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,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。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(fā)生,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,由此便可測出發(fā)生地震的方向。
結構模型:
王振鐸的推斷得到了廣泛贊同。**歷史博物館陳列的張衡地動儀模型,就是根據(jù)王振鐸的設計復原的。但是,也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。**科學技術大學李志超就曾對倒立擺結構提出過異議,他以全新的視角,提出了自己對候風地動儀的理解(參見李志超,《天人古義》,河南教育出版社,1995年版)。李志超認為,從文獻角度來看,漢代字書《釋名》解釋“柱”,說“柱,住也”,表明柱字原義是建筑中不動的支撐件。由此,倒立擺結構不得稱“柱”,只合稱錐?!岸肌笔羌傊x,說明不是孤柱,應該還附帶八套機關,而立錐卻只能是光桿。這樣,僅由“都柱”這一名稱來看,倒立擺之說也不能成立。李志超進一步指出,倒立錐的設計使原文所述其他一切部件皆成畫蛇添足。尤其是龐大的銅尊,毫無道理可言。再者,從物理評價角度來看,任何測量儀器的性能一般都可用兩個互相矛盾的指標表征:靈敏度和穩(wěn)定度。倒立錐的設計正好突出了精密計量技術這一主要矛盾。例如,為提高地動儀的靈敏度,就要把倒立錐的錐底做得很小,使之形成一個錐尖,但很小的錐尖承受巨大的重力壓強,在不可避免的微小震動作用中必將逐漸形成不可逆的變形,其趨向是錐尖下面的支承面形成坑窩,錐尖變得圓滑。這一過程不可逆,而且是加速的。這樣,倒立錐要倒下來,不管有無地震。如果為提高穩(wěn)定度,將錐尖做成寬到實際不變形,那它的靈敏度必然很低,感知量比人所能察覺的還要大,地動儀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價值。
尊敬的客戶: